根据一德期货的数据显示,早在6月上旬,山西地区焦企的周度焦化利润就已经沦为了负数。
后期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疫情扰动对各地区生产和开工带来的影响。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总额近3.4万亿元,下半年项目开工建设将有一定回升;二是进口煤仍将受到通关政策和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或难以出现较大增量;三是居民降暑纳凉电煤需求仍有一定支撑。
目前进口蒙五焦煤唐山现汇报价2200-2300元/吨,比上月末下跌450-500元/吨。(2)煤炭市场炼焦煤市场不断下调。截至7月22日,山西安泽地区低硫优质主焦煤价格比上月末下跌250元/吨,临汾低硫1/3焦煤价格均比上月末下跌150-200元/吨;内蒙古乌海地区肥煤价格下跌300-450元/吨。下游焦炭市场持续走弱,焦化厂亏损情况进一步扩大,企业限产氛围增强,导致炼焦煤采购积极性不足,市场悲观情绪不断上升,主产地山西和内蒙古地区炼焦煤价格陆续下跌。截至7月22日,唐山地区二级冶金焦价格2450元/吨,较上月末下跌600元/吨。
截至7月22日,冷轧较上月末(下同)下跌593元/吨,热轧下跌568元/吨,高线下跌388元/吨,三级螺纹下跌382元/吨,中厚板下跌492元/吨。下游钢材市场延续低迷态势,钢厂限产力度不断增强,对焦炭等原材料采购需求下降此后逐步严格排放标准、收缩排放总量控制限制,以政策倒逼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进步。
鉴于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煤炭仍将是我国新时代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应以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等为重点,谋划煤炭科学产能支撑基地布局。★202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煤炭产量的增长趋势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总量控制是否有矛盾,煤炭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低碳、零碳发展?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
煤炭+CCUS与可再生能源互补,稳定供应多元化清洁能源。二是建设煤炭科学产能全国支撑基地(产能保障)。
★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建立健全煤炭产量激励约束政策机制。将技术突破作为核心变量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应该重点落在技术创新上,即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增量;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风电/光电+储能技术等),优化电力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清洁煤炭开发利用(清洁煤电+CCUS技术等),大力发展少碳用碳零碳能源原理创新与颠覆性技术。技术进步彻底颠覆了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必然减少煤炭消费的原有认识,突破了二氧化硫减排对煤炭消费的约束。★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推进煤炭行业成为煤炭低碳、零碳、固碳和负碳技术突破的发源地,即突破煤矿智能化低碳绿色开采、井下无人开采、流态化开采关键技术,形成煤炭开发利用低碳零碳技术体系、煤炭+多能互补的零碳负碳技术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并不意味着现在大幅退出煤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我国社会共识,将推进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202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谢和平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仍然需要较大的能源消费总量支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还无法与能源消费脱钩。
谢和平认为,在少碳方面,发展化石能源清洁低碳新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新原理与新技术等;在用碳方面,发展二氧化碳矿化发电颠覆性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气利用原理与技术等;在无碳方面,近零碳排放的直接煤固体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地热发电海水制氢等。★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一是加大力度勘探符合煤炭科学产能要求的煤炭资源(资源保障)。统筹考虑煤炭资源量、赋存条件、生态红线划设等多重因素,建设山西、陕北、内蒙古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五大煤炭科学产能支撑基地。
充分利用煤炭的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的低/零碳排放优势,构建适应碳中和要求的多能互补的煤矿清洁能源系统。通过谢和平团队项目研究的初步预测,2030年前,煤炭消费量保持平稳或略有增长,维持在35亿吨/年至45亿吨/年;2031年至2050年,煤炭利用逐步向电力调峰、碳质还原剂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等集中,煤炭消费量下降到35亿吨/年左右;2051年至2060年,煤炭仍需用于电力调峰、碳质还原剂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等不能被替代的用途,煤炭消费量仍会保持在25亿吨/年左右;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为了应对油气进口受限和可再生能源非正常波动的风险,仍需保持一定规模的煤炭生产和消费。★2022年4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22年5月1日起至2023年3月31日,我国对进口煤炭实施关税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他告诉记者,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碳达峰前后现代化进程、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等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表明,在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前期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之前,经济增长很难与能源消费脱钩,即经济增长必须需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来支撑。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燃用高硫煤,设备未采取脱硫措施,致使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2000年以后,加快已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持续研发并应用燃煤二氧化硫超低排放技术,逐渐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煤炭消费量增长15.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近80%。
四是研究制定能源安全下的煤炭科学产能储备战略(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以二氧化碳电化学捕捉新技术为例,初步成果显示,该技术能耗仅为67千瓦时/吨,成本约为9.4美元/吨二氧化碳。
1995年,国务院批准划定酸雨控制区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1996年,提出实施包括二氧化硫在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谢和平指出,过去10年,我国煤炭科学产能规模不断增加,有力支撑了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健全煤炭科学产能的战略储备、产能储备、产品储备体系和以煤炭科学产能为支撑的柔性供给能力。应综合碳中和目标、国家能源安全、经济运行应急三大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实际,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煤炭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准确把握减碳与发展、减碳与安全的关系,正确处理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科学谋划能源安全兜底、绿色低碳开发、清洁高效利用、煤与新能源多能互补四大战略方向。
★2022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确定能源保供增供举措,提升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41.3亿吨,创历史新高。六是构建适应碳中和要求的多能互补的煤矿清洁能源系统。因此,应加大加快煤炭开发利用减碳、用碳、固碳、零碳、负碳等技术研发应用。
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现在要大幅退出煤炭。加大绿色开采关键技术攻关,以技术为抓手,提高煤炭科学产能保障能力,支撑煤炭碳中和目标实现。
煤炭碳中和发展的战略蓝图随着技术进步,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炭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是什么,煤炭企业、矿区、煤炭行业将呈现什么发展态势?在谢和平看来,应在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系统布局,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煤炭碳中和发展目标、路线图、施工图,并重点推进碳中和技术为王的科技创新,加大加快煤炭开发利用减碳、用碳、固碳、零碳、负碳等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出全新的、可行的煤炭碳中和路径。围绕煤炭产量需求波动幅度加大的新形势新要求,支持和鼓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矿的应用,推进可低成本宽负荷调节的无人柔性煤炭科学产能矿井建设,实现柔性生产提高煤炭供应调节能力,为经济运行应急提供保障。
以政策倒逼技术进步,以先进技术推进减排。推进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划定,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促进重点区域地下水采补平衡。
碳中和目标下亟须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先进产能的支撑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说。碳减排将是一个长期理性推进的过程,坚持先立后破,立足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全国一盘棋应循序渐进地推进,而不是针对某一具体行业或细分领域点穴式行政强制产能退出。厘清煤炭勘查、开发、利用碳减排相关技术的研究基础和攻关需求,筛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产学研合作依托、有配套投入保障、有研发平台和人才队伍支撑的重点方向,集中资源予以立项支持。
推进煤炭企业成为煤炭+CCUS与风、光、电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即按需灵活产生煤炭、风能、太阳能、氢能以及碳材料等,并实现井下巷道储能,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绿色低碳开采各领域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撑高水平的煤炭科学产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个别异常年份外,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维持在0.5左右,充分显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唇齿相依的关系。五是加快煤炭科学产能支撑力科技攻关(技术保障)。
今年1月至5月,我国原煤产量达18.1亿吨,同比增长10.4%,已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原煤日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2022年7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延长和优化煤炭、石油、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
留言0